成纖維抑制劑是一類通過調控成纖維細胞活化、增殖或膠原合成,從而抑制病理性纖維化進程的生物活性物質,包括小分子化合物(如吡非尼酮、尼達尼布)、單克隆抗體、天然提取物(如姜黃素、積雪草苷)及基因調控工具。其核心作用在于干預TGF-β/Smad、Wnt等關鍵信號通路,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價值。

1、醫藥與臨床治療
在特發性肺纖維化(IPF)、肝硬化、腎間質纖維化及心肌纖維化等疾病中,成纖維抑制劑可顯著延緩病情進展。例如,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已獲FDA批準用于IPF治療,通過抑制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,減少膠原沉積,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。
2、醫療美容與皮膚修復
在燒傷、手術或痤瘡后,過度纖維化易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。外用成纖維抑制劑(如硅酮凝膠聯合積雪草苷)可下調TGF-β1表達,抑制膠原過度合成,軟化瘢痕組織。醫美產品亦將其用于預防術后粘連與改善膚質紋理。
3、眼科與外科防粘連
眼科手術(如青光眼濾過術)后易因成纖維細胞浸潤導致濾過道瘢痕化而失敗。術中局部應用5-FU等成纖維抑制劑,可有效維持濾過通道通暢。同樣,在腹腔、肌腱或神經手術中,噴涂型防粘連屏障(含透明質酸+抑制劑)能減少術后纖維粘連,保護器官功能。
4、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
在人工皮膚、支架材料研發中,可控釋放成纖維抑制劑可防止宿主過度纖維包裹,促進功能性組織整合。例如,在3D打印支架中負載姜黃素微球,既能抗炎又能適度抑制纖維化,為干細胞定向分化創造理想微環境。
5、科研與藥物開發
高校與藥企廣泛使用成纖維抑制劑作為工具藥,解析纖維化發生機制。通過構建TGF-β誘導的成纖維細胞模型,篩選新型靶點化合物,加速抗纖維化新藥研發進程。